【三农资讯】我国耕地如何承载连年丰收 ? - 行业资讯 - 安徽奥远新材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三农资讯】我国耕地如何承载连年丰收 ?
时间 :2022-11-09 分享到 : 0

2.png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担粮 。全国秋粮收获已超九成 ,秋粮有望再获丰收 。解决好吃饭问题 ,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 ,是三农工作头等大事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 ,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和粮食生产大国 ,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世界水平的40% ,总量不足全球9%,却生产出约占世界1/4的粮食 ,解决了全球1/5人口的吃饭问题 。

我国耕地如何承载连年丰收 ?

答案同样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 :只有“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 ,才能“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

让“望天田”变成“高产田”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 ,命脉在水利 。

今年 ,长江流域出现了60多年来最严重的气象水文干旱 ,7-8月间 ,水稻等秋粮作物正处于灌溉需水关键期 ,随着水利部实施“长江流域水库群抗旱保供水联合调度”专项行动 ,为湖北 、湖南 、江西 、安徽 、江苏等5省共计引水超过26亿立方米 ,2856万亩农田解了“燃眉之急” 。

围绕大江大河所规划建设的水利工程 ,就如同一条条动脉 ,贯穿各个粮食产区 。而伴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一同修建的斗渠 、农渠和毛渠与骨干大中型水利工程衔接 ,成为蔓延在广袤田野上的毛细血管网 ,为丰收输送“生命之源” 。

在湖南省桃江县 ,特大干旱导致不少农作物受灾受损 ,但位于沾溪镇沾溪村的贺家坪水稻种植与农机化服务专业合作社却是“见旱不见灾” 。合作社的1600多亩稻田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同步实施高效节水灌溉 ,不但有效缓解旱情,水资源利用率更是由以前的不到40%提高到90% ,而且全部操作只需要一人 ,可谓是“省工省钱又防灾” 。

农业生产中会遇到“天公不作美”的情况 ,在严重气象灾害年份 ,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的优势格外凸显 ,其粮食产能稳定性水平要明显高于其他田地 。今年 ,全国600多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 ,大江大河出现10次编号洪水 ,面对江西 、北江 、辽河等流域的洪涝灾害 ,除了农业农村部门和水利部门提前预警及时响应 ,最大程度减轻洪涝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外 ,高标准农田内沟渠相连 、排灌畅通的排涝体系也功不可没 。

在“中原粮仓” 、农业大省河南 ,这里连续5年粮食总产量突破1300亿斤 ,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 、1/4以上的小麦 ,做到这一切仅仅用了全国1/16的耕地 ,靠的是什么 ?

高标准农田功不可没 ,越来越多的“望天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高产田” 。河南省委副书记 、政法委书记周霁在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第三场集体采访中告诉记者 :“河南已建成高标准农田7580万亩 ,这在全国处于第二位 。”

不光是河南 ,全国的粮食生产都离不开高标准农田 ,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超过5000万亩的省份 ,除了河南还有黑龙江 、山东和安徽 ,而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共建成高标准农田6.39亿亩 ,占全国建成面积的70.8% 。截至2021年底 ,全国累计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 ;今年1-9月已建成高标准农田约7166万亩 ,约占年度任务量的71% 。

“目前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支撑全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主要体现在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抗灾减灾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 。”

据评估 ,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20% ,仅河南一省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增加的粮食产能就达到220亿斤以上 。2022年末 ,我国将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 ,可以此稳定保障粮食产能1万亿斤以上 ,约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80% 。从各地实践看 ,高标准农田亩均可节本增效500多元,还能让更多农民获得就近务工的机会 。

农田就是农田 ,要用来生产粮食

粮为政首 ,地为粮基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两会期间 ,着重强调“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 ,彰显了保护耕地的坚定决心 。

“这片麦田在去年9月还是园地 。”今年6月麦收时节 ,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东营北街村一位村民指着一片金黄的麦田感叹 。这得益于今年2月河北出台的《2022年河北省耕地保护专项行动方案》 ,通过建立“田长制” 、全面实行耕地“进出平衡”和改进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 、防止耕地“非粮化” 。

同样是今年6月 ,海南省琼海市开展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专项整治 ,将于今年内清退1.12万亩涉及“非粮化”问题耕地 。

要清退 ,但是不能“一刀切” 。“对于在永久基本农田种植槟榔及其他非粮经济作物的现象 ,奥远新材料将根据不同情况 ,研究相关政策措施分类制定稳妥处置方案 ,引导种植户逐步有序退出 。”海南省琼海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华涛介绍 ,以槟榔为例 ,将按其生长情况确定清理整治顺序。例如处于幼苗期 、发生黄化现象 、退化失管 、低质低效 ,在环岛高铁和高速公路沿线的基本农田上种植的槟榔 ,要在年底前清理退回耕地 ;处于丰果期的槟榔园应考虑槟榔的生产现状 ,处理好槟榔果的采收和退出时间关系 ,逐步退回耕地恢复种植或置换补充 ;处于过渡期内的槟榔园 ,可采用“槟榔+粮食”的复合种植模式 ,引导农户套种大豆 、地瓜等作物 ,既保障农民收益又稳定粮食生产面积 。

“长牙齿”就是要“咬得住” ,死死咬住耕地数量红线不松口 ,死死咬住耕地质量红线不松劲 。只有如此 ,才能确保十八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

“今年 ,农业农村部坚决把耕地保护建设责任牢牢扛在肩上 ,进一步强化‘长牙齿’的硬措施 ,守住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奥远新材料和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通知 ,严格耕地用途管制 ,要求改进和规范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 ,实施耕地‘进出平衡’制度 ,严控一般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等 。同时 ,深度参与‘三区三线’划定和国土空间规划纲要编制 ,配合相关部门指导地方优先划定18.65亿亩耕地红线和15.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 ,推动实行上图入库 、严格考核 、一票否决 、终身追责 。”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显示 ,我国耕地面积19.18亿亩 ,完成了耕地保有量18.65亿亩的保护目标任务 ,牢牢守住了耕地红线 。特别是近两年 ,在一系列硬措施作用下,耕地持续减少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 ,2021年全国耕地总量实现了净增加 。

因地制宜 、分类推进耕地质量提升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我国耕地的质量总体并不高 ,中下等质量的耕地占到69%左右 ,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部分区域耕地质量出现退化,特别是南方耕地酸化 、北方耕地盐碱化 、东北黑土地退化等问题较为突出 。为了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耕地质量提升不容忽视 。

针对东北黑土地“变薄 、变瘦 、变硬”等十分突出的退化问题以及非法盗采 、贩卖黑土资源等问题,世界上唯一一部国家层面立法保护黑土地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 ,在今年6月24日由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 ,并于8月1日起实施 。

“保护黑土地就是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吉林省敦化市大石头镇三道河子村党支部书记谷凤杰在长白山腹地出生长大 ,有着浓浓的黑土情怀 。3年来 ,她和她的合作社一直在免费为农户实施秸秆还田工作 ,为的只是希望农民在增收增产的同时兼顾黑土地保护 ,避免农民因为种植习惯或成本增加等原因放弃秸秆还田 。谷凤杰告诉记者 :“把秸秆还田这项工作做好 ,既能保证来年出苗齐 、出苗壮 ,又能保护好黑土地,防止土壤侵蚀 。”

2021年 ,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 ,指导各地按照“各炒一盘菜 、共做一桌席”的思路 ,在“十四五”时期开展黑土耕地保护利用面积1亿亩 ,建设高标准农田5000万亩 ,治理大中型侵蚀沟7000条 ,实施免耕少耕秸秆覆盖还田 、秸秆碎混翻压还田等保护性耕作5亿亩次(1亿亩耕地每年全覆盖重叠1次) 、有机肥深翻还田1亿亩 。“在保护中利用黑土地 ,在利用中保护黑土地”的理念正在白山黑水间生根发芽 。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黄宅镇上山村 ,2020年以前由于长期过量使用化肥 ,且有机肥投入不足 ,该地土壤酸化严重 ,有机质含量较低 ,最严重的地区土壤pH值达5.4 ,有机质含量仅为19克/千克 ,水稻产量只有430公斤/亩 。3年来 ,经过调查土壤酸度和肥力状况 、确定土壤改良剂类型和用量 、实施土壤改良培肥3个步骤 ,上山村合理控制化肥投入 ,增施有机肥 ,实行调酸与培肥同步进行 ,治理区稻田土壤pH值稳定提升平均0.5个单位以上 ,土壤有机质平均增加到20.3克/千克 ,水稻产量平均增加10%。

与雨水丰沛的南方地区不同 ,位于宁夏银川平原北部的平罗县 ,是宁夏引黄灌区土壤盐碱化面积最大的县 。自2020年 ,该地区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退化耕地治理项目以来 ,采取“光伏暗管排水+深松深翻+秸秆培肥改良+有机肥+磷石膏+土壤调理剂+测土配方施肥”综合治理模式后 ,项目区土壤pH值平均下降0.27 ,中重度盐碱耕地占比显著下降 ,主要农作物产量增加 ,亩均产值由1669元增加到1796元 。

2020年以来 ,农业农村部连续3年印发做好退化耕地治理工作的通知 ,指导各地开展退化耕地治理试点,3年累计投入中央财政补助资金8.4亿元 ,在长江中下游 、西南地区 、华南地区等南方13个省份耕地土壤酸化问题突出县每年开展酸化耕地治理试验示范200万亩 ;在西北灌溉区、滨海地区和松嫩平原西部等盐碱地集中分布区的8个省份 ,结合排灌设施建设每年开展轻 、中度盐碱耕地治理试验示范80万亩 。3年累计开展酸化耕地治理试验示范600万亩次 ,盐碱耕地治理试验示范240万亩次 。

为土壤做一次全面体检

万物土中生 ,有土斯有粮 。土壤 ,作为农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不仅与人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 ,更事关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永续发展 。

今年1月29日 ,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的通知》 ,时隔43年 ,我国再次对全国土壤进行“全面体检” 。本次土壤普查对象为全国耕地 、园地、林地 、草地等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的土壤 。其中 ,林地 、草地重点调查与食物生产相关的土地 ,未利用地重点调查与可开垦耕地资源相关的土地 ,如盐碱地等 。

摸清土壤家底 ,意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是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的前提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将用4年时间 ,全面查清我国土壤类型及分布 、土壤资源现状及变化趋势 ,真实准确掌握土壤质量 、性状和利用状况等基础数据 ,提升土壤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 ,为守住耕地红线 、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表示 :“摸清我国土壤资源现状 、弥补土壤数据信息的缺失和断层 ,既是实施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国家战略的基础工程 ,也是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 、中低产田改良和粮食产能提升的重要支撑 ,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绿色转型 、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

土壤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 ,涉及范围广 、参与部门多 、工作任务重 、技术要求高 。为加强组织领导 ,国家成立了国务院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业农村部 。同时 ,为确保本次土壤普查的专业化 、标准化 、规范化 ,全国土壤普查办组织编写了《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规程》和9个专题技术规范 ,涵盖外业调查采样 、生物调查 、全程质量控制等 。邀请10位院士和资深专家组成土壤三普专家咨询组 ,152名专家组成专家技术指导组 ,各省级土壤普查办共确定咨询组专家548名 、技术指导组专家2539名 。

目前 ,各地抓住秋收冬种窗口期加紧外业采样工作 ,截至10月31日,88个土壤三普试点县 ,表层样点85392个 ,已完成76744个 ,进度88% ;剖面样点2064个 ,已完成1607个 ,进度78% 。26个省(区 、市)总体进度达到80%以上 ,其中 ,北京、天津 、河北 、上海 、江苏 、浙江 、福建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重庆等12个省(自治区 、直辖市)已完成外业调查采样工作 。

风调雨顺是亿万农民的美好期盼 ,沃土良田是粮食丰收的坚实底气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中国人的饭碗”才能端得更牢 。

(转自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网站)

img

QQ咨询

QQ在线咨询

img

电话沟通

0551-65318348

img

TOP